熙熙攘攘的新街口盛满了城市的热闹与繁华,以南的秣陵路则在梧桐的树荫下,显得沉静与古朴。二楼南书房位于此,静静地阅读着城市的白天与黑夜,过去与现在,秉以“不灭的理想,不关灯的书房”,点下一盏24小时的灯。
杏花深处秣陵关
吴敬梓诗云:“一带江城新雨后,杏花深处秣陵关”。江城新雨结愁,秣陵杏花和酒,是古时的南京城。二楼南书房位于秣陵路21号南京民国建筑片区,带着这份古老的诗意,静立南京市中心以南。这里,曾经是国民党要员刘峙的居住地——刘峙公馆。
刘峙(1892-1971年),字经扶,江西吉安人。他是北伐中的福将,中原大战中的常胜将军,抗战中的“长腿将军”(跑得快)。解放战争时,担任徐州“剿匪”总司令的刘峙却福气不再,他指挥的国民党方面称之为的“徐蚌会战”(即淮海战役)一败涂地。他本人后任国民政府“总统府”战略顾问等闲职。
刘峙公馆就是民国时期刘峙在南京建造的独户式住宅区,整个宅院占地面积约2938.9平方米,共有18幢造型统一的南北向小楼,砖木结构,每幢九间房间,均为西式二层楼房,木门窗,木地板,一楼门廊带小庭院,二楼露天晒台,雕花铁围栏。楼房大多为青平瓦屋面,外墙原为青砖,现代维修时,用水泥素粉加固,共计有162间房,总建筑面积2411.1平方米,是30年代刘峙以其夫人杨丽庄的名义在南京置建的房产。
这片建筑群四号楼如今就是二楼南书房。它隐于这片建筑小巷深处,周围少有人来往,只有附近居民的衣服,在夏日的半空中摇晃。“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,我在这头,大陆在那头”,“感月吟风多少事,庭院深深深几许”,与南京颇有渊源的余光中和李清照的诗挂在前院的门栏上,穿过此,二楼南书房就在左侧。
不关灯的书房
二楼南书房成立于2015年,被称作是“南京首个24小时阅读空间”。选址于此,书店创始人陈烨认为,南京实际上有很多民国建筑处在一种比较破落的情况中。所以这种建筑的租赁成本往往会比较低。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,一方面可以降低书房运营的成本,同时可以给书房增加bet36体育在线_bet36体育投注-【官网认证】@:的社会意义。就是说,重新去认识、去发掘南京民国建筑的文化价值。二楼南书房便是带着这样的初衷呈现在人们的眼前。
远远看去,它是一间旧迹斑驳的二层楼房,走近,院墙的粗粝仿佛也在述说着这栋楼的历史,文竹和绿植在院前呆坐,木板上黑色的“二楼南书房”几个字在这抹绿意中映入眼帘。推门而入,一楼门紧闭,破旧自行车前,一棵茂盛的枇杷树紧挨小楼,竹藤书架上各种花盆点缀着院内角落,两张小书桌等待着读者。沿梯拾级而上,便见书房的庐山面目,之所以叫“二楼南书房”,也是因为二楼是专门给人看书的开放公共空间,而一层不开放。
走进这里,浓重的民国气息迎面而来。纯正的民国建筑格局,门口复古的壁灯,窄高雕花的木窗,纸糊的落地灯,老式的书桌,绯色竖条纹沙发,以及那时候的人们最常用的藤椅……书房的主体由三间书房组成。每一间都靠墙置放着大小不一的八层书架,按不同出版社排列书籍,60平米的空间内,可以松散地坐下16个读者,彼此互不干扰,房间虽不大,但却储藏着店主精心挑选的3000多本书,最里面一间书房的墙上挂着画家陈丹青的人文力作《国学研究院》,五位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大师,一字排开,从左向右依次为:赵元任、梁启超、王国维、陈寅恪、吴宓。书房外面还有一个露天的晒台,阳光细碎时,捧卷阅读可听到耳边鸟鸣。
这些诸多小细节都透着店主的细腻与理想。自然、人文、历史、书籍,在这一方局促的天地里融合无间。
不灭的理想
二楼南书房给读者营造了一个舒适而又免费的阅读空间,这里不卖书,若想借阅,则需要办理会员卡。“本人自愿申请成为二楼南书房之会员。自此恪遵会员须知,读有意思之书,识有意思之人。”会员卡上用繁体字书着这样一句话。
当下的中国社会,电子阅读和网络电商给传统书店带来了强烈冲击。我们一边怀抱着开书店的理想,一边又会对实体书店的发展持悲观态度。但二楼南书房有着不同于传统书店的生存空间,它旨在做图书展示和促进人和人、社区、城市之间的联系。通过一盏不灭的灯,完成一个理想:发掘南京民国建筑的文化价值,让阅读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。
用古建筑承载诗书的生命,它们便一同活了过来,古老的秣陵城在二楼南书房的夜里醒着,和着昏黄的灯,暗色苍穹下,窗外那棵不知谁人手值百年枇杷树,亭亭如盖。